根據(jù)了解,秋分分即為平分、半的意思,秋分這天太陽光幾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晝夜等長。下面小編為大家?guī)砬锓质菐自聨兹?023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!
秋分,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六個節(jié)氣,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歷9月22~24日。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(jié)氣起才始入秋。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(jīng)180°(秋分點),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晝夜等長。秋分過后,太陽直射點繼續(xù)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,即一日中白晝短于黑夜;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,即一日中白晝長于黑夜。故秋分也稱降分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(夏歷)二月中,分者半也,此當九十日之半,故謂之分。秋同義?!睗h董仲舒《秋秋繁露·陰陽出入上下》:“至于中秋之月,陽在正東,陰在正西,謂之秋分。秋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?!卑崔r(nóng)歷來講,“立秋”是秋季的開始,到“霜降”為秋季終止,而“秋分”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。每年公歷的9月23日或24日,為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的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秋分。秋分,"分"即為"半"。秋分時,全球晝夜等長。秋分之后,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?jié)u長,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?jié)u短。我國古籍《春秋繁露、陰陽出入上下篇》中說:"秋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。
晝夜平分
日夜時間均等,并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。因為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(jīng)180度,將會直射地球赤道,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(qū)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一樣長的,也就是白天和黑夜的時間都是12個小時。等到秋分節(jié)氣以后,隨著太陽直射點逐漸由赤道進入南半球,在北半球就開始出現(xiàn)晝短夜長,一天之內(nèi)白晝的時間開始短于黑夜;而在南半球則正好相反,白天的時間長于黑夜。
秋色平分
按我國古代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(jié)劃分法,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,平分了秋季。因為古人把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和立冬稱為四季的劃分,也就是立秋到了秋天就到了。而每個節(jié)氣之間是15天的時間,一個季節(jié)有6個節(jié)氣,秋分節(jié)氣正好是秋季的第4個節(jié)氣,秋分日這天剛好把秋季平分了。
氣候平分
按農(nóng)歷來講,“立秋”是秋季的開始,到“霜降”為秋季終止,“秋分”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。從秋分這一天起,氣候主要呈現(xiàn)三大特點: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(xù)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(xiàn)象將越來越明顯,白天逐漸變短,黑夜變長(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,白天最短);晝夜溫差逐漸加大,幅度將高于10℃以上;氣溫逐日下降,一天比一天冷,逐漸步入深秋季節(jié)。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。
不熱了。南方的氣候在秋分這一節(jié)氣也入秋了,所以秋分以后就不熱了。秋分這天,太陽位于黃經(jīng)180度,陽光幾乎直射赤道,晝夜幾乎等長。這時,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℃以下,進入了涼爽的秋季?!耙粓銮镉暌粓龊薄R还晒赡舷碌睦淇諝?,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,產(chǎn)生一次次降雨,氣溫也一次次下降作為天氣由熱轉(zhuǎn)涼的過渡性季節(jié)。
秋分時節(jié),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已經(jīng)進入涼爽的秋季,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,產(chǎn)生一次次的降水,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。俗話有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之說,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。
秋分,南、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。在我國的華北地區(qū)有農(nóng)諺說:“白露早,寒露遲,秋分種麥正當時?!敝V語中明確規(guī)定了該地區(qū)播種冬小麥的時間;而“秋分天氣白云來,處處好歌好稻栽”則反映出江南地區(qū)播種水稻的時間。此外,勞動人民對秋分節(jié)氣的禁忌也總結(jié)成諺語,如“秋分只怕雷電閃,多來米價貴如何”。
秋分時節(jié),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(qū),均先后進入了秋季,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℃以下。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,大部分地區(qū)雨季剛剛結(jié)束,涼風習習,碧空萬里。而廣東、海南要到10月末至11月才會逐漸變涼。秋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,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,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,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。
《晚晴》
【唐】杜甫
返照斜初徹,浮云薄未歸。
江虹明遠飲,峽雨落馀飛。
鳧雁終高去,熊羆覺自肥。
秋分客尚在,竹露夕微微。
《夜喜賀蘭三見訪》
唐·賈島
漏鐘仍夜淺,時節(jié)欲秋分。
泉聒棲松鶴,風除翳月云。
踏苔行引興,枕石臥論文。
即此尋常靜,來多只是君。
《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》
唐·元稹
琴彈南呂調(diào),風色已高清。
云散飄飖影,雷收振怒聲。
乾坤能靜肅,寒暑喜均平。
《送僧歸金山寺》
唐·馬戴
金陵山色里,蟬急向秋分。
迥寺橫洲島,歸僧渡水云。
夕陽依岸盡,清磬隔潮聞。
遙想禪林下,爐香帶月焚。
《贈供奉僧次融》
唐·姚合
會解如來意,僧家獨有君。
開經(jīng)對天子,騎馬過聲聞。
本寺遠于日,新詩高似云。
熱時吟一句,涼冷勝秋分。
《再過王輅原居納涼》
【唐】周賀
夏天多憶此,早晚得秋分。
舊月來還見,新蟬坐忽聞。
扇風調(diào)病葉,溝水隔殘云。
別有微涼處,從容不似君。
《點絳唇》
宋·謝逸
金氣秋分,風清露冷秋期半。
涼蟾光滿,桂子飄香遠。
素練寬衣,仙仗明飛觀。
霓裳亂,銀橋人散。
吹徹昭華管。
《依韻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》
宋·強至
金氣才分向此朝,天清林葉擬辭條。
三秋半去吟蛩逼,百感中來醞蟻消。
候早初逢旬甫浹,月圓前距望非遙。
如今晝夜均長短,占錄無勞史姓譙。
《秋分日偶成》
宋·洪炎
洪崖山下一臞儒,碧玉巖邊抱病夫。
永日翛然無復(fù)事,人欺憔悴鬼揶揄。
《以湖州酥秀州木犀面油太和石本觀音像送莫萬》
宋·趙蕃
天教桂蕊擅秋分,只道非秋無復(fù)存。
底事蘭開梅落際,忽于膏飾見追魂。
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
宋·牟巘
叔父茅封貴,先帝棣華親。
平生為善最樂,夙德宛天人。
玉葉金枝方茂,瑤沼丹壺如畫,
光景鎮(zhèn)長新。
五福一日壽,萬象總皆春。
正秋分,記初度,紱纏麟。
傳宣來自絳闕,瑞采蔚輪囷。
樂有鈞天九奏,尊有仙家九醞,
翠釜紫駝?wù)洹?/p>
笑把南山指,還以祝嚴宸。
《秋分前三日偶成》
宋·釋文珦
秋光幾一增,在候已無雷。
顯氣凝為露,嘉禾秀出胎。
燕銜余暑去,蟲喚嫩寒來。
泡影非能久,流光又苦催。
《癸未中秋》
宋·楊公遠
涼入郊墟暑漸微,奈何節(jié)序暗推移。
景逢三五秋分夜,光異尋常月滿時。
按舞霓裳仙綽約,長舂靈藥兔迷離。
廣寒宮桂花空發(fā),近世無人折一枝。
秋祭月
秋分曾是傳統(tǒng)的“祭月節(jié)”。如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說。現(xiàn)在的中秋節(jié)則是由傳統(tǒng)的“祭月節(jié)”而來。據(jù)考證,最初“祭月節(jié)”是定在“秋分”這一天,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(nóng)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圓月。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。所以,后來就將“祭月節(jié)”由“秋分”調(diào)至中秋。
據(jù)史書記載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習俗。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、地壇、月壇、天壇。分設(shè)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。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“拜月壇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樓”的古跡。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(qū)不同儀式各異。
北京的“月壇”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?!侗本q華記》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:“中秋夜,人家各置月宮符象,符上兔如人立;陳瓜果于庭;餅面繪月宮蟾兔;男女肅拜燒香,旦而焚之?!北本┘涝逻€有一個特別的風俗,就是“惟供月時,男子多不叩拜”,此即民諺所說“男不拜月”。
杭州祭月風俗略同于北京,但謂祭月為“齋月宮”?!懊繎羝刻m、香燭、望空頂禮,小兒女膜拜月下,嬉戲燈前,謂之‘齋月宮’?!泵耖g供小財神,大不盈尺,并設(shè)有臺閣、幾案、盤匝、衣冠、樂器等物,此等物均縮小為寸余,俗稱“小擺設(shè)”。
在廣東祭月時祭拜一位木雕的鳳冠霞帔月亮神像。在南方部分地區(qū)有以芋頭作供品的習俗。傳說元末農(nóng)民起義推翻元朝的統(tǒng)治,曾用元朝統(tǒng)治者的頭祭月亮,因“元”與“芋”音近,后來人們以“芋”代頭。
南昌以往有句老話,叫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。”意思就是說在拜月時,男子是不能參加的,因為古代有“男尊女卑”的思想,男子是不能給女子下跪的,月宮里的嫦娥是位女子,而且代表陰性,因此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。
豎蛋
“秋分到,蛋兒俏”。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,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數(shù)以千萬計的人在做“豎蛋”試驗。選擇一個“身量勻稱”的新鮮雞蛋,輕手輕腳地豎放在桌上,失敗者雖然多,成功者也不少,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。
為什么春分或秋分這天雞蛋容易豎起來?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說法。有人認為,春分、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,地球地軸與公轉(zhuǎn)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(tài),雞蛋較容易豎立,也有人說,春秋分時節(jié)天氣晴朗,人的心情舒暢、思維敏捷、動作也利索,有利于“豎蛋”成功。
有專家稱,雞蛋確實是可以豎立的,且并不僅限于春分、秋分時節(jié),春分、秋分這兩天,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并沒有什么特別的,“豎蛋”成功的關(guān)鍵在蛋殼上面。雞蛋表面高低不平,有許多突起的“小山”。根據(jù)三點構(gòu)成一個三角形以及三點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,只要找到三個“小山”和由這三個“小山”構(gòu)成的三角形,并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三角形,那么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。另外,最好選擇生下四五天的雞蛋,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下沉,雞蛋重心下降,最有利于“豎蛋”。
吃秋菜
在嶺南地區(qū),昔日四邑(現(xiàn)在加上鶴山為五邑)的開平蒼城鎮(zhèn)的謝姓,有個不成節(jié)的習俗,叫做“秋分吃秋菜”。“秋菜”是一種野莧菜,鄉(xiāng)人稱之為“秋碧蒿”。逢秋分那天,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。在田野中搜尋時,多見是嫩綠的,細細棵,約有巴掌那樣長短。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“滾湯”,名曰“秋湯”。有順口溜道:“秋湯灌臟,洗滌肝腸。闔家老少,平安健康?!币荒曜郧?,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,身壯力健。
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(yǎng)成分。豐富的胡蘿卜素、維生素C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,提高人體抗癌作用。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、利尿、止痛、明目的功效,食之可增強抗病、防病能力,健康少病,潤膚美容。適用于痢疾、目赤、雀盲、乳癰、痔瘡等病癥。
實際上,嶺南習俗所謂的“秋湯”也是和現(xiàn)在中醫(yī)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,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,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,沒有上升到中醫(yī)學理論的高度罷了。
拜神
秋分前后的民俗節(jié)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:開漳圣王又稱“陳圣王”,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,對漳洲有功,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。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,每逢誕辰,信徒多茹素齊,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。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: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、明山、巾山三座山的山神,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,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。
送秋牛
秋分隨之即到,其時便出現(xiàn)挨家送秋牛圖的。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(nóng)歷節(jié)氣,還要印上農(nóng)夫耕田圖樣,名曰“秋牛圖”。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,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(nóng)時的話,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,見啥說啥,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。言詞雖隨口而出,卻句句有韻動聽。俗稱“說秋”,說秋人便叫“秋官”。
粘雀子嘴
秋分這一天農(nóng)民都按習俗放假,每家都要吃湯圓,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,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,名曰粘雀子嘴,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。
希望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當然只是農(nóng)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,不過這其中也說明了一個道理,那就是湯圓的黏性比較大,不易消化,不宜多食。湯圓多以糯米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,糯米性溫,味甘,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、高熱量之物,在春寒季節(jié)少量食用有助于補充身體熱能,補虛調(diào)血、升陽健脾。但糯米黏滯、難消化,多食容易導(dǎo)致食滯。搭配蔥、蒜等辛味食物,可以平衡湯圓的滯緩效果。
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。尤其是秋分當天。甚至大人們也參與。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,鰱魚風箏,瞇蛾風箏,雷公蟲風箏,月兒光風箏,其大者有兩米高,小的也有二、三尺。市場上有賣風箏的,多比較小,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,而大多數(shù)還是自己糊的,較大,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