臘八節(jié)最常聽說的就是吃臘八粥,但不同的地區(qū)習俗存在差異,不妨看看會吃什么,而且又會有什么樣的習慣吧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臘八節(jié)該吃什么食物,希望你喜歡。
臘八節(jié)的習俗,我們最常聽說的就是吃臘八粥,是在臘八節(jié)當天,用多種食材熬制而成的粥,還有一些是我們不太熟悉但應該也知道的,如吃臘八蒜、臘八豆腐、臘八面、麥仁飯等等。
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,是北方的習俗,尤其在華北地區(qū)較為流行。制作臘八蒜的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。
還有臘八豆腐,安徽省黟縣地區(qū)民間傳統(tǒng)小吃之一,在農(nóng)歷十二月初八,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,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“臘八豆腐”。
中國北方一些不產(chǎn)或少產(chǎn)大米的地方,人們不吃臘八粥,而是吃臘八面。前一天用各種果、蔬做成臊子,把面條搟好,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。
再就是麥仁飯,西寧在臘八節(jié)這一天,不喝粥,而是吃麥仁飯。在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,與牛羊肉同煮,加上青鹽、姜皮、花椒、草果、苗香等佐料,經(jīng)一夜文火煮熬,第二天喝。
臘八節(jié),俗稱“臘八”,舊稱臘日祭、臘八祭、王侯臘,與中國古代祭祀有關,漢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民間流傳著吃“臘八粥”,泡臘八蒜(有的地方是“臘八飯”)的風俗,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、感謝祖先和神靈(包括門神、戶神、宅神、灶神、井神)的祭祀儀式,夏代稱臘日為“嘉平”,商代為“清祀”,周代為“大蠟”;因在十二月舉行,故稱該月為臘月,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。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。臘八節(jié)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,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(jié)日,后來東漢佛教傳入,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漸附會傳統(tǒng)文化把臘八節(jié)定為佛成道日。
1、吃冰
臘八前一天,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,等到了臘八節(jié)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。據(jù)說這天的冰很神奇,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
2、煮“五豆”: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,不稱“臘八粥”,而叫做煮“五豆”,有的在臘八當天煮,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,還要用面捏些“雀兒頭”,和米、豆(五種豆子)同煮。據(jù)說,臘八人們吃了“雀兒頭”,麻雀頭痛,來年不危害莊稼。煮的這種“五豆”,除了自食,也贈親鄰。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,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,象征連年有余。
3、泡制臘八蒜
北京、華北大部分地區(qū)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,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,用紫皮蒜和米醋,把蒜瓣的老皮去掉,浸入米醋中,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,直到蒜變成綠色。
舊時商號在臘八這天攏賬,把這一年的賬目盤點出來,算清楚這一年的收支盈虧。債主還會在臘八這天提醒欠錢人家準備還錢。臘月里人們講究忌諱,所以就用與“算”字同音的“蒜”,來代替算賬的“算”。也因此,臘八蒜雖然好吃,市面上卻沒有賣的。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,并且也給自家算算賬,看看這一年的開支,有多少積余,盤算該花多少錢置辦年貨等。
4、臘八粥
相傳中國臘八節(jié)吃臘八粥的習俗,是傳自印度。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(今尼泊爾),見到眾生受盡生、老、病、死痛苦的折磨,復不滿神權(婆羅門)的統(tǒng)治,因而出家修道,經(jīng)六年苦行,于臘月八日這一天,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。
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,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,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難,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,大家都以麻、米造粥,當日吃粥作為紀念,故“臘八”也就成了“佛祖成道紀念日”。后來,佛教傳入中國,各地佛寺的浴佛會、誦經(jīng)等儀式,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,用香谷、或麻、米等造粥供佛,稱“臘八粥”。
寺院并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,此后,臘八節(jié)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。
原料:大米30克、小米30克、糯米30克、薏米30克、赤小豆30克、綠豆30克、紅蕓豆50克、蓮子40克、棗20克、桂圓肉30克、花生仁30克、玉米糝50克
做法:
1. 薏仁、玉米碴、紅小豆、綠豆、紅蕓豆、蓮子、花生和紅棗提前用清水浸泡;大米、小米和糯米清洗干凈。
2. 各種原料混合,添加桂圓肉和適量清水,入高壓鍋,大火煮至上汽,轉小火慢壓20分鐘,關火自然排氣即可。
1、祛除疫病迎接祥瑞,以前有赤豆打鬼的風俗,為應對疫鬼作祟,臘月初八用赤豆熬粥。
2、不忘保持勤儉節(jié)約,盼望來年豐衣足食。相傳西晉某人好吃懶做,后來痛改前非,每逢臘八都要煮粥。
3、對他人來說是恩澤庇佑,對自己來說是功德,佛粥也代表健康好運,大戶人家或寺廟會煮粥施舍散發(fā)給窮人。